国是大讲坛聚焦法治,付子堂系统阐释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与实践成就 |
法治固根本,人权稳预期——一场立足国情、贯通中外的学术盛宴,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权智慧
特邀观察员 吴国虎
6月29日下午,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国是大讲坛”第十二期学术讲座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举行。西南政法大学前校长、我国法理学和人权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付子堂教授应邀作“中国人权法治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实践”主题讲座。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法学院林来梵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高其才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卓越访问教授、英国杜伦大学杜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李忠夏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田飞龙副教授,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高慧铭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康玉梅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王晓淑老师,《党建》杂志社王寒编辑,“一国两制”研究院吕英杰先生等专家学者以及我中心主任兼秘书长张骋、副秘书长张智嘉、网站总编辑宗一现场出席讲座。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子,以及多家知名律所、企业的法律实务工作人员现场聆听讲座。全国各地近两万名听众通过线上方式参加讲座。
历史逻辑:从探索到入宪,人权保障的法治化进程
付子堂教授以六大脉络系统梳理中国人权法治的发展轨迹:
- 文化根基:中华文明自古蕴含“尊重人、爱护人”的人权精神,近代以来争取人权的斗争融入党的百年奋斗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法律实践为新中国政权奠定群众基础。
- 关键转折:1991年首部《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布,标志着学术界正式深入研究人权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报告,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成为里程碑,人权从理念上升为国家意志。
- 新时代定位: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加强人权执法司法保障”,彰显人权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人权法治话语体系
付子堂提出中国人权法治的原创性理论框架:
- 人权三层次论:
- 应有权利(道德权利)→ 法律权利(法定保障)→ 实有权利(现实享有),强调法治是贯通三层次的核心桥梁。
- 学科体系突破:立足中国实践凝练原创概念,如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基本人权,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在国际博弈中掌握关键术语的定义权与解释权。
- 七大基本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促人权等,形成中国特色人权法治保障的顶层逻辑。
当代实践:法治护航“获得感”的全链条保障
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维实践,中国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 立法完善:民法典确立人格权独立保护,刑法取消9个死刑罪名,个人信息保护法回应数字时代诉求,妇女、未成年人等群体权益保障法律持续升级。
- 执法革新:全国公安机关建成“一站式”执法办案管理中心3049个,99.3%覆盖;190万民警通过执法资格考试,推动规范文明执法。
- 司法为民:五年审结人格权纠纷87.5万件,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29万人,对弱势群体支持起诉16.7万件,筑牢公平正义防线。
- 全球治理:深度参与《巴黎协定》等国际规则制定,加入20余项人权公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
激发理论自觉,凝聚实践合力
讲座现场气氛庄严热烈,线上线下超两万人参与。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林来梵、英国杜伦大学杜明教授等学者高度评价付子堂的阐释“立足国情、守正创新”。与会者形成“三个强化”共识:
1. 强化理论武装:深学细悟党中央人权法治战略部署,把握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2. 强化学术创新:立足中国实践提炼原创理论,破解人权话语的西方案例;
3. 强化实践转化:将人权保障融入法治全链条,破解民生急难愁盼问题。
姜胜耀院长总结指出,付子堂的演讲既是学术导引,更是行动号角——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中国人权法治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实践”正汇聚成不可逆转的文明进程,为人类贡献超越地域的发展智慧。
水木之声,天下回响。这场聚焦“中国式人权”的讲坛,让世界看见了一条根植文明传统、回应人民需求的法治保障之路。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最高检发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