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报发出,他们纷纷上场,他们“蛰伏”是在等待什么 |
——从肖某事件看舆论监督的“被动性”与相关职能部门的“选择性作为”
廉政监督员 张智嘉
4月27日晚间,中日友好医院一纸通报,将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某的违纪行为推至舆论风口。通报称,肖某因违反生活纪律和医德医风问题被开除党籍、解除聘用关系,其婚内出轨、术中失职等细节随之曝光。然而,公众的疑问并未因“严肃处理”而平息:为何此前各大媒体对实名举报内容集体沉默?为何职能部门在事件发酵前未见行动?迟到的“正义”背后,折射出舆论监督与制度执行的微妙的深层困境。
媒体的“蛰伏”:权威定调前的集体失声
在肖某事件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尽管举报材料早前已通过实名途径提交,但直到医院通报发布,各路媒体才蜂拥而上,密集转载官方结论。此前,无论是肖某妻子指控其婚内出轨多名女医护,还是患者被麻醉后遭遗弃手术台40分钟等细节,均未见媒体主动调查核实或跟进报道。“权威定调后才敢发声”的模式,暴露了部分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被动性与选择性。
这种现象并非孤例。例如,兰州市在2024年整治网络谣言时,对虚假信息迅速响应并公开典型案例,但公众对真实举报的监督却常因缺乏权威背书而陷入“信息真空”。媒体在风险与流量间的权衡,使得其更倾向于等待官方结论,而非主动挖掘真相。“安全第一”的逻辑,虽规避了法律风险,却也削弱了舆论监督的公共价值。
职能部门的“等待”:程序正义还是效率缺失?
肖某事件中,另一个争议点在于:从举报到通报历时多久?调查是否因舆论压力才加速?根据通报,医院在收到举报后“立即停职”“组织调查”,但公众无从得知调查的具体时间线与前期进展。这种信息的不透明,容易引发“职能部门是否消极应对”的质疑。
对比其他地区的实践,如平罗县纪委监委通过“重复举报常态化办理”机制,建立台账、多部门联动,2023年以来已化解重复举报16件,立案处分5人;江华县则构建“立体监督闭环”,实现举报受理率与办结率双100%。反观肖某事件,公众未看到调查过程的动态披露,职能部门的“蛰伏”被解读为“被动应对”甚至“包庇拖延”。信任危机,本质上源于程序公开性与公众知情权之间的断裂。
公众监督的困境:从“举报依赖”到“真相焦虑”
肖某事件的发酵,再次凸显公众监督的无力感。举报者需依赖实名制与官方渠道,而普通网民若通过社交媒体发声,则可能因“未经核实”被定性为谣言。例如,牡丹江市2024年处理的网络谣言案例中,多名网民因发布未经证实的交通事故、疫情信息被行政处罚。“严打谣言”与“鼓励监督”的边界模糊,使得公众在参与舆论监督时如履薄冰。
与此同时,职能部门对举报的回应机制仍待完善。济南市莱芜区曾因及时为被诬告干部澄清正名而获《人民日报》肯定,但其前提是“区分正常检举与诬告陷害”。肖某事件中,举报内容最终被查实,但若调查过程更透明、反馈更及时,或能减少公众的“真相焦虑”。
从“结果通报”到“过程可见” 为公众铸就权威公信力!
要打破舆论监督的被动性,需从三方面着力:媒体责任的重塑:鼓励媒体在法律框架内主动介入调查,而非仅做“传声筒”。可借鉴西宁市“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通过“接件即办”提升公共服务透明度。 职能部门的效能升级:建立调查进度动态披露机制,如江华县“周跟进+月调度+季通报”模式,让公众看到“程序在行动”。 公众参与的保障:完善举报人保护制度,拓宽合法发声渠道,避免因“怕被谣言”而压抑真实诉求。
肖某事件的通报,实则揭开了此事件舆论监督与公权力运行的新一页。当媒体与职能部门的“蛰伏”成为常态,公众对真相的期待便只能寄托于迟到的“公文”。唯有让监督贯穿始终、让过程可见可溯,才能终结“等待游戏”,重建社会信任。
|
上一篇:新视野丨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下一篇:山东通报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