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案件
帮健身房跑路,也成了一门生意

文 | 《财经》记者 辛晓彤

编辑 | 余乐


凌晨两点半,老张正在昆明的街头吃烧烤,无意间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影正在组织搬家公司搬东西。老张再仔细一看,这不是自己常去的那家健身房的老板吗?!大半夜搬器材,不是“跑路”是什么?老张当即报了警。


这件事发生在5月下旬。老张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健身房先是通知闭馆装修,后又以停水为由紧锁大门。在会员们还没意识到有问题的时候,老板已经连夜安排组织搬家了。


另一位会员提到了一个细节,就在闭店两个月之前,健身房经历了一次转让,老板换人后,又办了一次大促,会员们还想着“生意越来越好了。”没想到,这一次转让很可能为两个月后的闭店埋下了伏笔。


常年从事健身房经营管理的王斌(化名)告诉《财经》记者,这个刚接手两个月就跑路的“新东家”,很可能是上一任老板请来的“专业闭店”团队。


“有一群人,专门帮健身房老板做‘收尾工作’。”王斌介绍道:这群人会跟健身房老板达成协议,收取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费用,更换健身房的运营公司,之后由这群人负责闭店工作。这样,健身房破产之时,原老板早已全身而退。


很多时候,新公司的股东是一个“替罪羊”。这些“股东”或许是身份信息遭到冒用的人,或许是法律意识淡薄、主动出卖身份信息的人,但他们大概率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企业负责人,或者更准确一点,是“负债人”。消费者找这样的替罪羊维权,自然是得不到结果。


河南某地级市的一位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减资、更换股东和法人代表是不良商家跑路前最常见的套路,消费者往往难以察觉。出事之后,由于举证困难,无法让原股东承担该有的责任。


《财经》记者询问了多个健身房、体培教育等预付费商家,大部分人都表示听说过此事。这在行业内早已不是秘密。这类团队大多打着“安全闭店”的旗号,在从业者微信群里招揽生意。健萌体育宣传总监付赟虹甚至在朋友圈看到了线上课程。但这门课并不是教你如何“安全跑路”,而是为了给自身团队引流,吸引商家购买他们的“闭店服务”。




消费者遇到门店突然歇业、老板联系不上、卡钱无法退还等一系列问题的时候,往往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团队全程运作,使本就难以追回的“预付款”难上加难。这个脱胎于“行业需求”的“专业服务”,正在拖累整个行业的口碑。


“跑路”一条龙服务


健身教练罗明锐回忆,自己第一次看到此类“接盘服务”是2019年,在一个业内人士的交流群里。当年是预付费商业模式崩盘的高发期,此后的疫情更是让行业雪上加霜。罗明锐告诉《财经》记者,这样的团队主要做三件事。


第一,公司转让。老板与接盘团队签订合同,将公司股份、债务全数转让给对方。对方往往会表示自己有专业的律师和管理团队,可以承担风险。


第二,变更股东。这是比较关键的一步,接盘团队或在老板的原公司安排新的股东,老板将股权转让给新股东;或者直接启用新公司接手,用全新的股东和团队运营。


这里,接盘团队会盯上那些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即便是公司出事也很难找到其本人的对象做“新股东”,承担债务责任,使原老板全身而退。


有人对这种方式提出质疑,表示几年前工商变更就开始实行刷脸实名,简单用他人身份证注册公司已然不可行。然而有知情人告诉记者,这里面仍然有操作空间,因为法律规定异地注册公司不需要本人到场,可以找代办公司办理。“(上述方式)可行,例如找个偏远山区的人,给他一些钱,用手机刷脸。”网上可以搜到不少代办公司的广告,提到“支持在线实名认证(人脸识别)、无需漫长等待……”等。


第三,收尾跑路。接盘团队拿到新的营业执照,一边安抚职工和会员,一边准备跑路事宜。后续的戏码不少消费者都经历过——店铺以装修、维修等各种理由“暂停营业”,承诺两三天后就开业。两三天后消费者到场,发现已经人去楼空了。


团队这么做的主要目的一共有两个:


首先是把原公司的股东“择”干净。如果股东在经营过程中有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跟消费者对簿公堂,有可能被记录为失信人员、限制高消费,甚至涉嫌合同欺诈、虚假宣传等等。但是,如果健身房运营公司股东变更,交割完善,那“原公司”的债务就与“原股东”无关了。


其次就是闭店的善后和收尾工作。例如转移账上资金,搬运设备等,如果房东、员工、消费者等债权人报警,或者到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该团队也要负责应对。即便是消费者将负责人堵在店里,负责人只要将欠债的人数和条目登记在册,再“声泪俱下地表达砸锅卖铁也会还债”,有些消费者就会被这种“真诚”所打动,有些甚至一时心软放弃追款。


上述动作或需要法律团队介入,或需要熟练团队支招,既涉及专业知识也涉及经验积累,对于那些没有或较少经历闭店的老板而言,可能难以应付得来。


至于费用,“听说10万到30万不等,视债务来定,肯定不会超过债务。”罗明锐表示。他提到这种套路在疫情的时候比较多,当时不少商家经营困难。


前后赚三次钱


王斌表示,接盘团队的套路在业界早已不是秘密,手段也并不高明。“每个城市都有,这批人不停换马甲,到处找健身房做收尾。”王斌认为他们的存在破坏了整个健身领域的生态,影响了口碑和顾客的信任,给正常运营的健身房同样蒙上阴影。


根据王斌的观察,接盘团队的套路正在逐渐加深,能够在一次跑路操作中赚到三次钱。


首先,这些接盘团队会用“托管”等名义,主动联系生存困难的健身房老板,承诺“提升业绩”,先收取一笔管理费用。


一段时间后,团队会告诉老板门店已“救无可救”,只能倒闭,但他们可以提供闭店服务。然后再收一笔公司转让和股东变更的费用。


盘下门店后,接盘团队会再做一波促销,以极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办卡,王斌就见过只卖365元的年卡。团队会以“资金充裕”“重新运营”等话术骗取消费者信任,吸引心动的消费者充值,尤其是6月-8月的旺季,最后再撤店“跑路”。“两头挣钱,既挣了老板的钱,又挣了消费者的钱。”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就连“接盘团队”这条灰产中也出现了“诈骗团伙”——有些人以“托管”名义跟老板收钱后,逃之夭夭不见踪迹。


王斌向《财经》记者提供了交流群里某接盘团队留下的联系方式,对方称自己是“职业化引流爆破团队”,承接区域以县城、县级市为主。记者以游泳健身会所老板的身份,联系上了对方。对方的回复证明,这样的服务确实是存在的。


(对方多次强调安全合法。)

接盘团队不断拓展“获客渠道”,网课就是其中一种。付赟虹在朋友圈看到网课微信直播的广告时,早已听说过类似服务,她对这些套路感到好奇,便花费39.9元报了名,并把心得发在了自己的公号上。


付赟虹表示,“课程”总共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师描述了健身房运营的困难,付赟虹还觉得挺靠谱的,确实说中了业内普遍情况。


第二部分就不一样了,讲师举了三个案例,这三个案例分别是由于合同欺诈、虚假广告而产生的刑责,和转让门店经营权后仍然受到处罚。讲师还作出了说明,解释为什么看似常规的操作手段,最终会构成犯罪事实。付赟虹认为对方挑选的案例都是从严从重的:“如果真的能够每个案例都被如此追责,这个行业不至于出现这么多经营乱象。”


第三部分,讲师表示自己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并不断强调流程“安全合法”。“你们如果自己操作很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来找我,我有全套解决方案。想要进一步咨询的加我微信......”


付赟虹认为这个团队用了一套销售常见的套路:代入--恐吓--营销。先用共同的困难经历引起对方共情,产生信任;再以夸张的表述让对方感到惊吓,急于找寻破解之法;最后再提供解决方案。


付赟虹表示,并非每个个体事件都如课程案例讲述一般被如此追责,因为执法成本太高。湖北正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项鸣宇律师告诉《财经》记者,实体店因经营不善而关业,很难涉及刑事犯罪,市场是允许部分商家破产清算的。


在接盘团队的不断变化的套路中,商家、员工、消费者被一层一层割了韭菜。


为什么消费者维权困难?


事实上,所谓的接盘团队其实是抓住“消费者维权沉没成本高”这一特点,钻法律和监察漏洞,同时也在割商家的韭菜。


项鸣宇表示,消费者难以追回预付款,主要原因判决生效后是公司的账户没有资金偿还而导致执行难。至于为什么没有资金,有些公司是源于经营不善,有些公司则动用了手段。


消费者发现问题后,第一反应往往是报警,如果不涉及刑事犯罪,报警不能解决问题,警察会引导消费者找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市监局接到投诉后展开调查,这也需要时日,而最终的结果大概率是只能组织双方调解。前后可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大部分消费者会失去耐心。


也有消费者选择到法院起诉。但如果没有对方违法犯罪的证据,法院往往就是判决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服务合同解除,商家需要向消费者退款。可此时商家账上没钱,仍然无法退款。


如果走到起诉阶段,一审大约4个月左右,如果有二审,考虑到交接时间,再加3个月左右,这还是一般情况。


时间是魔鬼,消磨一切热情。当消费者意识到付出的时间和卡里的金钱不成正比时,往往就不了了之了。


有的消费者认定其中有猫腻,涉嫌违法,愿意死磕到底。项鸣宇表示,消费者可以借助“财务审计”对其进行审查,这是一种司法鉴定。不过费用很高。


所谓财务审计,就是查每一笔资金的进出。如果细查,或许能查出一些公司违法犯罪的证据,例如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一些合同、财务造假等。


项鸣宇表示,因为无罪推定原则,“主观恶意”很难证明的,除非有比较明显的诈骗行为。例如“关店之前再割一波韭菜”,从表面上看,无法证明公司是为了自救,还是卷款跑路。需要调查它的资金流向。


但财务审计并非万能,例如有人做着两千元的工作,拿着三万元的工资,又或者公司有几个人“吃空饷”,再或者公司买一个非常偏门的设备,显著高于市场价格,这些问题财务审计可能都发现不了。


多数预付费商家都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而退场,也就是说将消费者的预付款投资到了其他领域。但商家用账上的钱款进行投资,本质上就是一种市场行为,并非经济犯罪。也谈不上非法集资或者诈骗,因为没有承诺给消费者利息。


此外,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受到欺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到老板仍然有钱出国、投资、住豪宅,却没钱给大家退款。


项鸣宇表示,除了依靠团队利用法律漏洞,市场规则本身也有保护创业者的部分,这就是“有限责任制”。


所谓有限责任,指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公司资不抵债的时候,就看股东认缴了多少出资额,这是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上限。比如说一家公司注册资本100万,一个股东认缴70万,那即便公司负债1000万,股东最多亏损70万。如果认缴的70万已经实缴50万,那股东最多再掏20万就行。


“从消费者角度看,有限责任制是对维权的一种障碍,但这也是对投资者的一种保护。这种保护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制度,否则投资创业的意愿将极大减少。”项鸣宇表示,“法律是一种平衡的艺术。”


如何识别出即将跑路的商家?


“记住最重要的一点:别贪便宜。”项鸣宇表示。


商家在引导消费的时候往往祭出各种套路,最常见的套路就是每多加一点钱,消费时间就成倍延长,例如3000元10节课,4000元20节课,4500元30节课等等,让消费者以为自己得到实惠,殊不知一旦出现问题,损失也是翻倍的。


上述市监局工作人员表示,自己经手过多起类似事件:商家的房屋租赁期只有半年或一年,主要器材和设备是租用的,但卖给消费者的都是五年甚至十年的会费。这类商家往往拖欠房租、员すぷ剩坏┡苈罚灰怪淙巳ヂタ铡�


罗明锐表示,之前上海有家健身房,一场预售下来,甚至店面都没装修好,会员都没看到器械,老板就跑路了。


但随着消费者警惕性越来越高,这种低端行骗方式,买账的人也越来越少。


罗明锐总结了商家跑路前的几个迹象:


一、小物件的更新频率降低,例如洗手液、纸巾、垃圾袋等。说明健身房的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现金流可能吃紧。


二、教练或工作人员频繁离职。内部工作人员比消费者更容易洞察健身房的经营状况。


三、推出“离谱”的促销活动,例如五年卡、十年卡甚至终身卡。“这种大概率是准备要跑路了。”


市监局工作人员从合同签约等方面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例如消费者转账时应注意,转到对公账户而不是个人账户。如果必须是通过个人付款,需要用“转账”而不是“发红包”,并注明金额用途,以防商家跑路不承认消费关系存在。


还有一种“隐形跑路”的方式——减店并店,多发生于连锁品牌。有些门店在合同签订时会告知消费者,如果自己的店面经营不善,可以将会员转至品牌下其他门店。很多消费者认为这是一种保障,事实上也是在侵害自己的权益,毕竟转入其他门店后,变相提高了交通成本、降低了消费体验。


史上最严格监管细则,能刹住“跑路”风吗?


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光靠消费者防范是不够的,关键还是从制度上规范预付费商业模式,从源头扼制商家“跑路”现象。所谓的源头,就是对商家预收资金进行管控,限制商家将一次性出售的年卡等长期卡金额在短期内“挥霍”,用未来的钱填今日的坑,保证商家资金细水长流,降低其欠债闭店风险。


早在2018年8月,国务院就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8〕80号),其中提到不得一次性收取、或通过拆分合同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此后,各地纷纷出台了不同力度的整治政策和指导意见,涉及各个方面,从合同规范、到部门备案、再到预付卡限额等等,逐步加强对预付费商业模式的管理。其中2019年7月上海出台了管理办法,首次提到开设存管账户。


所谓“存管”,意思是经营者选择辖区内一家商业银行开通预收资金存管专用账户,消费者付费后,有一定比例的钱存在存管账户里,到期后经营者才可提取。


上海规定,如果企业预收资金余额超过一般风险警示标准,应当将全部存量预收资金余额的40%采取专用存管账户管理;如果企业采取同业企业互保的方式,缴纳的存管资金比例则在2%—10%之间。


但是,每一条政策或指导意见的落地都需要时间,2020年疫情来袭,个体经营面临困境,各地对新规的实施监管也有所放松。2023年疫情结束后,监管再次趋严,尤其是近期一些大型连锁机构纷纷出现负面新闻,例如一兆韦德部分被曝出泳池关闭和人员欠薪情况;在此之前,经营二十多年、瑜伽行业内最有影响力的梵音瑜伽被曝出全国性场馆停业;更不用提一些社区型中小机构。多方面都在提醒,对预付费商业模式的管理刻不容缓。


4月18日,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联合多部门印发了《北京市体育行业预付式消费领域资金监管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是业内公认的“最严格监管细则”。


此番《实施细则》的最特别之处在于明确了预收金存管制度。《实施细则》规定,销售3月及以内卡应将预收资金的40%作为存管资金,3月-1年预存80%,超过1年预存100%,期限内服务完成后,存管资金将于2-5个工作日打进经营者账户。


商家要在细则发布的90天内落实存管账户,也就是说,最晚到7月中旬,全市便开始对商家进行监管。


健身房资深管理者、极练体育的吴承翰告诉《财经》记者,《实施细则》一旦落实,必然会有一部分传统年卡模式的商家面临经营困难。因为当下健身房多以消费者新缴纳的年卡费用充作当下的现金流,例如2000元的年卡可能需要投入到最近一个季度的房租水电中,然后赌消费者不来消费。因此,一旦大部分乃至全部资金被存管,不少健身房或将面临现金流被截断的风险。


因此吴承翰认为实施过程将会是“软着陆”,循序渐进,但头部品牌肯定会被第一时间监管。


事实上,《实施细则》也制定了奖惩机制。如果商家全年信闷兰段狝,投诉率低于一定值,那存管比例也会相应降低。反之,商家接得拿出更多的预付款存入存管账户。


《实施细则》出台后,吴承翰认为,大部分业界从业者的态度是逃避、有些恐惧,以至于很多人不相信该细则会完整执行,因此多数健身房还没有开始动作。但吴承翰注意到,朝阳区和海淀区的体育教培行业已经在落地存管账户,那健身行业无非是迟早的事。


“不要逃避了,行业内需要根据监管细则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吴承翰表示,他提出了四条解决方案。


第一,改变产品策略,“年卡,两年、三年卡基本是不能卖了,因为资金100%被存管,对当下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商家需要在月卡、季卡上下文章。


第二,当卡值变小,商家承担现金流压力,就需要投入更大的资源去赢得顾客,健身房要转变在街上发传单“健身游泳了解一下”的粗暴策略,而是建立品牌营销意识,做出自己的口碑。“从销售转型成为市场营销的年代已经到来了。”


第三,产品从“一次性销售”转变为“重复性销售”,商家应该调整KPI考核,以“留客”为目标,刺激消费者不断续费。


第四,由于“续费”成了目标,那商家必将围绕这个目标提升品牌和服务,做好员工培训,才能打动消费者。


消费者和商家都期待的一场大变革,或将来临。

上一篇:大连通报3起在耕地保护工作中不担当、不作    下一篇:1.8万余条微博、20名推广阿姨:朔州生
反腐动态
深度关注 | 科技赋能监督 护民生为民利
驻中国中化纪检监察组紧盯关键环节强化监督 做实向雄安疏解搬迁工作
加强清廉学校建设 营造立德树人优良环境
四川开展巡视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 同题共答推动真改实改
吉林扎实开展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整治 查改治贯通除顽疾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持续提升依规依纪依法办案质效
镜头记录
拖欠工程款:政府需要解决老人遗留问题的责任
多批医用口罩不合格,湖南康之健被罚48万元
产品与获批内容不一致,天津喜诺生物被罚278万
因生产未注册医疗器械,天津索玛科技被罚63万
重庆药监公布医疗器械不合格名单,涉河南艾尔乐等9家企业
一次性防护服不达标,重庆上坤医疗器械被罚近40万
违规发布医疗广告,北京欢乐分享口腔门诊部被罚4万元
安徽省公布3批药品不合格,协和成制药“上榜”
廉政教育
加强提示提醒、监督检查、通报曝光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答记者问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丨强化作风教育 筑牢思想堤坝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压实责任破瓶颈
压实责任促进担当作为 破解基层监督难题
云南通报3起违规吃喝典型问题
以竹倡廉 清竹润检
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制度根基
推动党的纪律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廉政法制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依法审理破坏耕地犯罪典型案例
最高检党组与驻最高检纪检监察组举行全面从严治党专题会商会
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刘沛林决定逮捕
最高法发布第九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河北公安交管部门推出十项措施服务旅游经济
基层巡查织密基层监督网,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征程
中央纪委     全国人大     中国政府     中国法学会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简介|人员查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7号院
京ICP备18038203号    注册证号:100036   备案证号64195043-004-12-14-2  咨询电话:(0)18510077231〈只接收短信〉
Copyright 2015-2021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   AllRights Reserved   中心执业律师:杜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