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观察
揭法医真实工作状态:化粪池找证据 让尸体说话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3日 09:34   来源:重庆晨报   

  

  法医进入下水道寻找证物。警方供图

  

  王昊在显微镜下阅片,对脏器的损伤和病变进行诊断。本报记者 平索茜 摄

  

  心脏小块被切割成4微米厚的薄片装片。平索茜 摄

  在位于北碚区蔡家的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事技术支队法医勘验大队,法医们说起这部剧,表示剧中法医的“日常”有艺术加工,但办案的艰辛,都是真实的。

  西装革履?不行,要穿制服

  很多人认为,法医是神秘的,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案发现场,让尸体“说话”,为警方破案提供方向和重要依据。

  在法医勘验大队,21名法医中仅有一名女性,可说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日常工作强度大,偶尔还很“重口味”。重庆晨报记者见到法医时,他们与想象中有些不太一样。原以为会是穿着防护服武装全身,可他们只是身着警服,与普通民警并没太大区别。

  电视剧中,每当命案发生时,同行“秦明”和搭档“宝爷”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男主总是身着西装,即使在泔水桶旁搜证,也仍然保持着服装的笔挺。说起这个细节,在场的法医都笑着说:“除了结婚那天,我是很久没穿过西装喽!”

  人类学法医李明主要负责颅像复原和颅面重合,他介绍,每当有命案发生时,法医进行现场勘查代表警方执法,着装要求规范,必须穿警服。偶尔有特殊情形需要穿便装,那也得穿方便活动的衣服,像运动服、休闲服之类。

  闫伟是一位负责现场勘查、尸体检验的法医,他对此深有体会,每当出完现场,特别是解剖完高度腐败的尸体以后,不管外面套上几层防护服,贴身衣物或多或少都会沾染上尸臭。要是气味特别浓烈,这身衣服只好扔掉。“如果穿太好,我自己都心疼。”为了不影响家里人,很多法医在出完现场后,总是换了衣服再回家。

  没“职业病”,生活中就是正常人

  在病理实验室,法医杨里正在对一颗病变的心脏进行解剖。他警服外套着防护服,戴着橡胶手套,拿着外科手术刀,小心翼翼地在心脏上切割。赵振宾接过切下的心脏小块,经过特殊处理后,用专业的工具切割成4微米厚的薄片。装片后,王昊在显微镜下阅片,对脏器的损伤和病变进行诊断……这,是他们日常工作中最常见的一幕。

  病理实验室有5位法医,可他们的工作并不轻松。每年要接到200多件案子,在全国来说,这个接案量也排在前列。《法医秦明》中,“秦明”和同事兼好友一起聚餐时,特地戴上橡胶手套,把解剖用的手术刀进行消毒,再用手术刀剥小龙虾,动作娴熟,一气呵成。生活中,法医们会不会有这样的“职业病”?法医们笑着说,生活中就是正常人,跟大家一样的,“我们吃小龙虾,也是戴一次性塑料手套用手剥着吃。”

  化粪池里找证据,再臭也得忍

  孙广胜今年37岁,从事法医工作已经15年。说起最近火爆网络的电视剧《法医秦明》,他坦言,工作太忙,还没来得及追剧。

  “捞泔水算什么,我们还掏过化粪池呢。”在孙广胜的职业生涯里,钻下水道、捞泔水、翻山走悬崖他都经历过。说起曾经办理的一起案子,那“重口味”的程度并不亚于泔水。

  一对夫妻闹矛盾,丈夫将妻子杀害。要证明妻子已经遇害,首先就要找到尸体。丈夫作案后毁尸灭迹,并通过下水道进行处理,这让排查变得难上加难。

  孙广胜和3名同事一起,来到嫌疑人居住的小区,在案发现场附近的化粪池找线索。4人穿好防护服,找来长柄勺、漏网,打开化粪池进行翻找。“那味道,戴着口罩都遮不住。”孙广胜回忆,他们用长柄勺将里边的粪便舀出来,一点点过滤后寻找线索。实在受不了了,就稍微走远点透口气,然后回来继续工作。

  第一天,法医们花了8小时清理完第一个化粪池,还余下5个没处理。第二天,四名法医早早地又来了。有了前一天的经验,这次清理的速度加快了。没过多久,他们发现一块还没银行卡大的人体组织,经鉴定,该组织与被害人的数据吻合。

  无名尸暗藏传染病,要让尸体“说话”

  在办案中,法医们很多时候遇到的都是无名尸,死因不明,来历不明。一次,孙广胜和同事解剖完一具尸体,刑侦的同事告诉他,死者是晚期艾滋病人。听到这,孙广胜的心跳好像停了一拍。“解剖过程中,法医稍有不慎,被缝针刺到、被手术刀划到或者被碎骨片戳到,就有被传染的风险。”还好凭借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发生意外。类似这样的情况,一年总要碰到几次。

  活人可能会撒谎,但是尸体不会。作为“尸语者”,就要让尸体“说话”。判断案件性质,是法医勘查案发现场的首要任务,稍有不慎,就可能让凶手逍遥法外。

  前几年,在我市某县农村,爷爷和孙女居住在一起。爷爷正在院坝里洗衣服,当他晾晒好衣服回到屋里,却发现2岁多的孙女意外去世。爷爷介绍,出事前这段时间,孙女就一直生病,腹泻。大家猜测,孙女会不会是病死的。但细心的法医发现,女童的颈部有青紫色的出血点,这可能是机械性窒息而死。根据这一线索,民警对尸体进行解剖检验,更加证实了这个推断。

  既然是他杀,那谁会是凶手呢?民警在侦查中发现,女童的母亲在她出事前一天回家了。这么巧合?民警立即展开调查,根据调查到的信息,对母亲进行审讯,她很快承认了犯罪事实。

  由于母亲交往了新的男朋友,女儿成了两人的争执点。母亲为了能和新交往的对象好好生活,就想不要女儿这个“累赘”,趁爷爷不注意,捂住女儿的口鼻将其闷死。

  千奇百怪的案件都不可复制,所以法医要尽力找寻线索,让逝者沉冤昭雪。孙广胜说,有案件就要去勘查,要是怠慢了,案发现场就可能会发生变化,增加破案难度。“虽然很辛苦,但这就是我们的事业。”

上一篇:女子产后8天遭丈夫婆婆家暴 被勒令守三从    下一篇:心怀侥幸 居委会三干部合伙侵吞补助金
反腐动态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持续提升依规依纪依法办案质效
人民日报评论员:激发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
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人民日报评论员:继续用好历史经验,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人民日报社论:矢志不渝奋斗 推进复兴伟业
中央纪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国庆中秋期间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严纠治“四风”的通知》
镜头记录
拖欠工程款:政府需要解决老人遗留问题的责任
多批医用口罩不合格,湖南康之健被罚48万元
产品与获批内容不一致,天津喜诺生物被罚278万
因生产未注册医疗器械,天津索玛科技被罚63万
重庆药监公布医疗器械不合格名单,涉河南艾尔乐等9家企业
一次性防护服不达标,重庆上坤医疗器械被罚近40万
违规发布医疗广告,北京欢乐分享口腔门诊部被罚4万元
安徽省公布3批药品不合格,协和成制药“上榜”
廉政教育
加强提示提醒、监督检查、通报曝光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答记者问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丨强化作风教育 筑牢思想堤坝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压实责任破瓶颈
压实责任促进担当作为 破解基层监督难题
云南通报3起违规吃喝典型问题
以竹倡廉 清竹润检
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制度根基
推动党的纪律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廉政法制
最高法发布第九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河北公安交管部门推出十项措施服务旅游经济
基层巡查织密基层监督网,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征程
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直属单位纪委监督执纪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今年以来110万余人次青年志愿者参与基层普法
最高检、生态环境部、公安部联合举办2025年生态环境领域刑事案件办理培训班
中央纪委     全国人大     中国政府     中国法学会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简介|人员查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7号院
京ICP备18038203号    注册证号:100036   备案证号64195043-004-12-14-2  咨询电话:(0)18510077231〈只接收短信〉
Copyright 2015-2021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   AllRights Reserved   中心执业律师:杜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