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之声
法律该为“职业打假”另开一条路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5日13:33  来源:京华时报

  如果法律在关上这扇门的同时,还能另辟蹊径,将这个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起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工商总局近日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其权益受本条例保护。但是金融消费者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营利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不适用本条例”。对此,有媒体解读为“职业打假人不再受法律的保护”,并疾呼要慎重。其实,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法律在关上这扇门的同时,还能为“职业打假”另辟蹊径,将这个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起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反对这条征求意见的基本理由是:“职业打假”就算目的不纯,但对打击不良商家、促进社会公益是有积极作用的,尤其是在消费者保护力度尚不够的当下,职业打假哪怕有自身的利益诉求也是在“为民除害”。类似的观点表面很解气,本质上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逻辑——即便“职业打假”有一定合理性,就一定要靠眼前这部法规来调整、来庇护么?

  法律本身只调整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其中的一两部法规、规章更是只能深入非常有限的范围。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即将要出台的这部实施条例,针对的对象局限于“消费者”而非“生产者”,排除掉以营利为目的的不纯“消费者”。这样做,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保护真正的弱势群体。至于利用无良商家的漏洞来营利的“职业打假”,完全可以归入另一类法治范畴。

  比如,在已有的公益性组织管理办法中,为他们找到一席之地,引导这股“暗流”阳光化。条件成熟时,甚至可以为相关的一些组织或机构单独立法,给他们“开正道、堵偏门”,给予适当的物质资助与鼓励办法。到那时,“王海们”不必再东躲西藏,苦于无身份、无安全感地“孤军作战”了。当然,个别钻法律和企业漏洞、恶意营利之辈也将无从遁形,让“打假”回归保护消费的初衷。

  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这句古罗马谚语告诉我们,在某项排除性法律或政策出台时,公众与媒体都要冷静第一,用不着习惯性否定。很多时候,执法主体,乃至执法对象的状况千差万别。比如,曾经对“某宝假货”的打击,不少人理解为“扼杀创业”,时至今日,对比来看有没有很讽刺?很多时候,专业性领域的社会问题真的离不开专业化的解决方案。

  对这样的状况,立法者需要与时俱进,真诚对待每一份议论、每一篇建言,把“征求意见”落到实处。对公众的质疑,包括“王海们”的贡献如何认定、权益怎样保护,以及网络条件下“职业打假”的新变化、“以营利为目的”的新认定,都该给出负责任的回应。  

上一篇:山西闻喜涑水花园小区 经济适用房质量差    下一篇:一句“臭外地人”伤到了谁
反腐动态
2025年6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7977起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
深度关注丨矢志不移把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5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
二十届中央第六轮巡视对象公布
镜头记录
中央依法治国办、教育部、司法部联合举办 “中国法治实务大讲堂”启动仪式暨首讲授课
拖欠工程款:政府需要解决老人遗留问题的责任
多批医用口罩不合格,湖南康之健被罚48万元
产品与获批内容不一致,天津喜诺生物被罚278万
因生产未注册医疗器械,天津索玛科技被罚63万
重庆药监公布医疗器械不合格名单,涉河南艾尔乐等9家企业
一次性防护服不达标,重庆上坤医疗器械被罚近40万
违规发布医疗广告,北京欢乐分享口腔门诊部被罚4万元
廉政教育
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第三届"复兴论坛""党的自我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举办
以案为鉴明纪法 崇德尚廉育家风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多“下马走走” 别在“马上”不下来
各地运用由风及腐案例强化警示提醒 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守底线
为奋进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人民日报评论员:党政机关要带头过紧日子
安源山下清风起
紧盯权力寻租本质 从源头加强防范治理 揭开期权腐败“隐身衣”
廉政法制
国是大讲坛聚焦法治,付子堂系统阐释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与实践成就
最高检发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典型刑事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发布2025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
以法之名 陪你同行
最高检: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协同推进反腐败斗争
中央纪委     全国人大     中国政府     中国法学会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简介|人员查询|研究会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1号中国方正出版社415室
京ICP备18038203号    注册证号:1403961   备案证号64195043-004-12-14-2  咨询电话:(0)18510077231〈只接收短信〉
Copyright 2015-2021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   AllRights Reserved   中心执业律师:杜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