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化邂逅:一起感受文化自信的力量 |
发布时间:2016-08-06 18:00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七月炎夏,何处觅凉?一本书,一盏茶,都是清凉。本月的“每月e题”,我们与网友一起品味民族文化,感受文化自信的力量。 什么是文化自信?有网友说,文化自信来源于历史深处,5000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自信的底子;有网友说,革命精神、红色历史也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还有网友说,现在中国优秀的文学、音乐、电影电视剧等文化艺术积极走向海外,这体现的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这么听来,“文化自信”似乎是个挺大的概念,和我们每个人又有什么关系呢?网友“hyjt”这么说:“文化可以深入人的一切活动,一切方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化,尤其是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对我们的影响发生在不经意的一吐一纳间。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享受它供给的养分——无论工作、学习、生活,无论安守故土抑或远走异乡,谁能片刻摆脱民族文化的萦惹? 今天,10位网友来为我们讲述他们与文化的邂逅。普通的人物,简单的故事,平淡的叙述,字里行间透露着文化自信的力量,涓滴不绝。 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民族烙印 5000多年的文明传承,是我们自尊自信的基础
网友 平舟 出版社编辑 我的工作是编写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形制古朴的史前陶器,到玲珑剔透的精美玉器,从雕梁画栋的巍峨宫殿,到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无不凝聚着古老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和辛勤劳动。我参与编写教材的时候,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承文明的重任——要让所有孩子都了解我们民族的过去,热爱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后也致力于继承、发扬璀璨的中华文明。 培养孩子,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好“教材”
网友 紫罗兰 年轻妈妈 我爸爸并不是专门从事书法的,但闲暇喜欢写写字,儿子每次看见姥爷写他就跟着凑热闹。练书法是我对儿子的期望,不过他才2岁,还有点小。我在单位组织过两次书法笔会,接触过一些书法家,看过他们写字也听过他们的课,真的感觉书法里蕴含好多艺术和人生哲理,我觉得孩子学习一些传统的东西可以陶冶情操,磨炼耐性,静心,净心。 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自己的根
网友 夏至未至的微风 海归硕士 2013年,我在欧洲游学,在社区当志愿者给居民普及中国文化。开讲第一天,我带了一口袋筷子,发给现场的社区居民,并告诉他们,中国是筷子文化的发源地,这两根小棍子可是有着3千多年的进化史了。紧接着我拿着筷子做出挑、拨、夹、扒、拌等一系列动作。我又讲了《红楼梦》中刘姥姥拿着贵重的四棱象牙镶金筷子夹不住一只鸽子蛋的故事,以及古代如何用乌木三镶银箸测试菜里是否下毒。现场的居民听得津津有味。 第二天我给大家讲解汉字,很多人跑过来告诉我他们的名字,希望我能把他们的名字写成汉字。我把常见的人名写在了黑板上,还标注了拼音。大家很起劲地跟着我读,模仿着写。 在国内生活了20多年,身边这些习以为常的物件从来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关注,现在看着这些外国朋友拿着筷子爱不释手,捧着剪纸奉为珍宝,我才意识到祖国的传统文化是如此的深厚又神奇。在海外三年,关于中国文化的记忆,也成为了我思念祖国的寄托,鼓励着我去珍惜,去学习,去传播中国璀璨的文化。 靠近中国文化,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它
网友 英娜 外国留学生 我今年27岁,来自乌克兰。我汉语学了10年了。在乌克兰上大学的时候开始学汉语。为了学好汉语,我不仅仅在中国进修了一年汉语,而且那年结束以后我决定申请中国最好的大学读研究生。我很多年的梦想实现了。读完研究生,虽然在中国一共呆了四年多可是在这几年来我有机会亲身体会到中国文化。第一次来中国很多东西让我感动和学习。比如说,在找某个地方,不认路的时候很多人主动想帮我。另外,我发现了中国男人对家庭观念很强。他们很有责任感。其实还有很中国文化的东西我很佩服,我可以讲很多。 总之,我希望我能够把对中国的热爱传染给我的学生。我现在在乌克兰国立大学教汉语。很感谢有这样的好机会继续做跟汉语有关的工作。 二、红色基因,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富矿 红色血液,滋养青年人的“三观”
网友 岁月如歌小斌 机关干部 我表弟叫贺龙,没错,这个霸气的名字是我外公取的,希望他长大后像贺龙元帅一样保家卫国。 表弟从小就调皮捣蛋,经常闯祸惹来邻居告状,舅舅舅妈头疼不已。正当大家对他丧失信心的时候,有一次,他们班开展革命传统思想教育,组织学生参观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莲花一枝枪、毛主席旧居、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群,讲述“不当将军当农民”的甘祖昌爷爷和其余12位共和国开国将军以及3400多名革命烈士的故事。丰富感人的红色文化唤醒了外公种在表弟心底那颗“长大后要当大元帅”的种子。征兵公告一出,表弟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军,成了一名驻守新疆的武警战士。 去年春节,舅舅告诉我,表弟自从去新疆当兵后,变得懂事、孝顺多了。他在部队读书很勤奋,平时除了紧张刻苦训练,就是在营队图书室里“啃文字”,并在2014年荣获了“爱警习武好战士”荣誉称号。曾经的懵懂无知、幼稚轻狂在部队文化的磨炼中一扫而尽,换来的是忠诚、坚毅、勇敢、孝顺。 延安精神与红色艺术,浸透心扉的情感和信仰
网友Chocky 旅游爱好者 有一年端午,我和朋友到延安市安塞县旅游,参观了当地的延安保育院旧址。延安保育院,就是革命时代的托儿所,帮助照料边区干部、军人子女和革命烈士遗孤。我们参观老照片和遗迹,听导游讲保育院拼死保护红色后代的故事,体会到了延安精神中一种别样的情感。 之后,我们在一个村庄里的农民家做客,主人一时兴起,给我们跳了一段安塞腰鼓。七十多岁的农民老大爷,动作豪迈粗犷、刚劲奔放,一下子把我们带进了黄土高原的炙热情感中,我们还跟着农民大爷学了几个舞步。听说当年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在欢迎毛主席和工农红军、欢庆胜利的时候就会跳起腰鼓。安塞腰鼓见证了中国的革命发展和时代变迁,它已不单是古老的民间技艺,更承载着特一种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时至今日,安塞腰鼓依然生机蓬勃,享誉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我想这就是红色文化的魅力——它流着民族的血液,深深根植于人民当中,承载着开拓进取的信仰和精神,无论何时何地,总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 理论创新,指导我们前进的文化力量
网友 星夜问天 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我硕士期间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经济哲学。我曾认真修习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研究过程中,我常感澎湃与自豪。在我看来,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其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我们要从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中汲取自信的力量,积极向前,自强不息! 三、先进文化,继承与创新催生强大生命力 当传统遇上时尚,中国风吹起来
网友 二林 服装设计师 我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在我爱好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包括:传统民族服饰、茶道、琴艺、书法、国画……我对于中国传统服饰特别是民族风格那种浓烈色彩的表达很迷恋。所以我大学的毕业设计以及平时的很多作业都是运用的民族元素去融合,毕业后也是毫无疑问地进入了民族服饰公司上班,后来心中的那个梦想实在太强烈就辞职出来自己追梦了——我想探索中国传统民族服饰为现代人所用的穿衣之道。 以前提到时尚,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日韩、欧美,这几年中国风也盛行起来,成为新的时尚。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精髓太值得今天的人去传承、发扬,为当代人所用,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和时尚相互影响,产生新的时尚美。我个人比较着迷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民族元素,比如浓烈的色彩和动植物纹样的变化,我想用这些元素结合当代人的穿衣习惯,来表达我心中的中国时尚。 互联网+电影,中国网络大电影在路上
网友宋康 网络电影人 我08年上大学,学的是国贸专业,当时加入了学校的dv社团,就慢慢接触了电影。做过演员,做过剧组的各个工种,到现在我已经在这个行业坚持了8年。 一次机缘巧合,我与同学一拍即合,开始投身制作“网络大电影”。和投资上百万上千万、投放院线的传统电影不同,网络大电影的特点是短时间的制作,比较小的投入,在网上发行。它为电影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门。而且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拍摄网络大电影也是实现我们电影梦的一条捷径。 最近我们团队已经在尝试走出国门,去澳洲拍电影。澳洲当地旅游局也比较支持我们,当地报纸的头条还报道了我们。虽然非常辛苦,但我会坚持下去,我很看好网络大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它将为我们的电影文化带来改变。 传统艺术登上现代舞台,向世界传诵中国故事
网友 芭蕉树 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 我曾专业学习历史学7年,是一名中华文化的追随者和逐梦者。现在,我在国家大剧院工作了近4年,国家大剧院用原创艺术精品礼敬中华文化,我浸润其中,耳濡目染,真切体味到中华文化“以文化人”的力量:京剧《正考父》传递清正清廉清明的正能量、歌剧《长征》歌颂为革命理想奋斗牺牲的崇高信念…… 当传统艺术登上现代舞台,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国家大剧院举办过“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京剧交响音乐会,把国粹京剧和西方交响融合在一起,观众特别喜欢。 有时我想,究竟怎样才算作文化自信?“中国故事、世界传诵;中国特色、世界瞩目;中国文化、世界弘扬”,这,或可为其作一注脚。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这种继承、发展和创新,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无论是千年沧桑的名胜古迹、语言文字,还是爱国情怀、革命精神,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都如涓滴之流渗透进每个人的生活、学习、事业,释放出深沉、持久、厚重的力量。最后,用网友“铜官谣谣”的话来结束今天的讲述: “我们的文化是无价之宝。文化自信前提是了解自己的文化、感受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热爱,越是远离自己文化的土壤,对故土文化、祖国文化的眷恋越强烈、感受越深沉;文化的力量在于民族的群体认同,存活于民族共同的基因。一个民族认同感越强,民族个性特色就越浓,越具吸引力,就越受人尊重;文化的魅力在运用,常用弥新。”(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张琰) |
上一篇:"家风隽永 德润金陵"之六:交不忘旧 言 下一篇:【阅微】说“问”话“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