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教育
套上“金箍儿”后还须常念“紧箍咒”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0日15:43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制度要落实,不能是“样子货”,不能坐而论道。澄清吏治、扶正祛邪,有功必赏、有过必罚,都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干部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发生大事故、大案件、大损失要念问责的“紧箍咒”,对于不作为、缓作为、乱作为的官员,同样也不能豁免其应承担的责任。

“不能像你们材料中汇报的那样:缓作为没事,反而快作为为缓作为买单;不作为没事,反而有作为可能替没作为买单。这叫什么道理?”

这句话,是李克强总理在7月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的。此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督查组对18个省和35个部门、单位重点督查情况的汇报,对相关地区和部门主动有力抓好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政策落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要求抓紧整改发现的问题。

督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典型,“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最引人注目。这反映出,老百姓对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为官不为”问题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这不,连总理听取汇报后也疾言“这样的干部应该追责!”

宝贵的公共资金长期“休眠”,土地闲置“政府原因”比例大,简政放权“玩文字游戏”……为官不为者阻碍改革推进、政策落地,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能让有作为的替不作为的买单,就亟须对懒政怠政、颟顸无能的干部“猛击一掌”,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和干事创业环境。

事实上,这些年来,中央对干部管理、整饬吏治一直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规定,比如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等,今年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又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管“官”的制度不少,可以说基本形成体系,那为什么还大量存在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现象?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执行力不够,很多情况没有监督,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违反了也没有任何处理,就像给孙悟空套上了“金箍儿”却不念“紧箍咒”一样。这样搞,谁会把成为“稻草人”的制度当回事呢?结果必然是纵容“任性”,助长“四风”,形成“破窗效应”。

老话说,毛病都是惯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再被“惯”,一些人过去落下的庸、懒、散等毛病也就日渐凸显。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如果这部分人不能正视这一现实,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求无过,得过且过”诸如此类的“官念”,其原本的地位必将会被动摇。正如专家指出的,官员只有严格依法依规办事,且表现出良好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才能被认定为“能者”,否则就为“庸者”,甚至“劣者”。

套上“金箍儿”后还须常念“紧箍咒”。换言之,制度要落实,不能是“样子货”,不能坐而论道。澄清吏治、扶正祛邪,有功必赏、有过必罚,都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干部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发生大事故、大案件、大损失要念问责的“紧箍咒”,对于不作为、缓作为、乱作为的官员,同样也不能豁免其应承担的责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法治化、常态化的问责,表现为有多大的“权”就担多大的“责”,既不会“一竹篙打翻一船人”,更不会“只拍苍蝇不打老虎”。这既是现代行政法的基本理念,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上一篇:党纪严于国法是对干部的最好保护    下一篇:张新瑞:岂能让村官成为“腐败海绵体”?
反腐动态
人民日报评论员:激发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
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人民日报评论员:继续用好历史经验,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人民日报社论:矢志不渝奋斗 推进复兴伟业
中央纪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国庆中秋期间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严纠治“四风”的通知》
强化政治监督,推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答卷
镜头记录
拖欠工程款:政府需要解决老人遗留问题的责任
多批医用口罩不合格,湖南康之健被罚48万元
产品与获批内容不一致,天津喜诺生物被罚278万
因生产未注册医疗器械,天津索玛科技被罚63万
重庆药监公布医疗器械不合格名单,涉河南艾尔乐等9家企业
一次性防护服不达标,重庆上坤医疗器械被罚近40万
违规发布医疗广告,北京欢乐分享口腔门诊部被罚4万元
安徽省公布3批药品不合格,协和成制药“上榜”
廉政教育
加强提示提醒、监督检查、通报曝光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答记者问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丨强化作风教育 筑牢思想堤坝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压实责任破瓶颈
压实责任促进担当作为 破解基层监督难题
云南通报3起违规吃喝典型问题
以竹倡廉 清竹润检
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制度根基
推动党的纪律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廉政法制
最高法发布第九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河北公安交管部门推出十项措施服务旅游经济
基层巡查织密基层监督网,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征程
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直属单位纪委监督执纪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今年以来110万余人次青年志愿者参与基层普法
最高检、生态环境部、公安部联合举办2025年生态环境领域刑事案件办理培训班
中央纪委     全国人大     中国政府     中国法学会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简介|人员查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7号院
京ICP备18038203号    注册证号:100036   备案证号64195043-004-12-14-2  咨询电话:(0)18510077231〈只接收短信〉
Copyright 2015-2021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   AllRights Reserved   中心执业律师:杜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