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5-28 10:5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人际交往距离是一个源于心理学的概念。一些心理学者认为,人与人之间交际的空间距离,外在地反映着交往的双方彼此远近亲疏的情况。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不管是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还是公务人员和非公务人员之间,如何合理地保持“官场中的交际距离”,已经成为值得全体公务人员深思的问题。 交往距离太近,结党营私就有了可能。从当前一些腐败大案要案的查处情况来看,通过人身前途的依附、公共资源的私授、利益链条的勾连结合而成的“利益集团”,为了攫取不当利益不断抱团违背原则、突破底线,玷污了政治生态。 过去一段时间,“搞小圈子、团团伙伙、山头主义”现象之所以有市场,一方面源于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抱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在“小圈子”所能获得的好处,大多数时候会比按部就班地遵守规矩要更快捷、更便利,甚至更“私人订制”。所以“工作要做,圈子也要经营”。一方面,在中国这个重人情的社会,诸如座师门生、幕僚门客等“以公权授私恩”的落后政治文化糟粕仍或明或暗地在人们头脑中延续。久而久之,对于一些人而言,小圈子里的潜规则逐渐逾越了党纪国法的制度原则,对所依附的“领导”个人效忠也取代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毫无疑问,对于一举一动攸关一方百姓福祉、一地建设发展的为官从政者而言,保持相互之间合理的交际距离则更加至关重要。如果党员领导干部对官场上的人和事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把握理性的距离,那么其在政治上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恪守原则,坚定底线,这是每一位从政之人必须经受住的党性修养的考验。 然而,合理的距离并不等于遥远的距离。如果一味把距离拉得太远,同志之间缺乏协调互动,开展工作就可能效率低下,甚至相互掣肘。 治理中的各自为政、推诿扯皮是“距离太远”的问题。吏治上的团团伙伙、集团腐败则是“距离太近”的危害。防止走入任何一个极端,原则是重要的标尺。说得具体一些,就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其实,只要严格遵规守纪,“距离的远近”压根儿就不会成为困扰官员的难题。 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公务人员应该把握住政治上“恰当而合理的距离”,否则,就会与善治和廉政构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杨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