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不得无可奉告-突发事件应对法:保障信息透明,严惩虚假传播 |
特邀观察员 刘楠楠
现代社会,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能迅速吸引公众的眼球。而政府部门如何在这些关键时刻应对媒体的采访,不仅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更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知情权。近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施行,其中对政府部门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的态度和信息发布做出了明确规定,为突发事件的新闻采访报道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新规明确,政府部门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不能以“无可奉告”来搪塞。这一规定直击要害,切中了过去一些政府部门在面对媒体时的不作为、不透明现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迫切需要了解事件的真相和进展,而政府部门的及时、准确、客观、公正的信息发布,无疑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关键。新规的实施,意味着政府部门必须更加开放、透明地面对媒体和公众,不仅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更能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的稳定。
新规也明确规定了编造、故意传播突发事件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不法分子往往会编造虚假信息,试图混淆视听,制造恐慌。这些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更会扰乱社会和经济管理秩序。新规的实施,对这些不法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为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中国记协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发文也指出了信息发布、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网络社会,公众对信息透明度的要求大幅提升,对虚假信息的容忍度显著降低。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不仅要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更要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和疑问,主动接受媒体的采访和舆论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是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向更加开放、透明、负责的方向迈出的一大步。法规的出台,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有效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知情权。期待在未来的突发事件应对中,政府部门能够切实遵守这一法规,为公众提供更加及时、准确、客观、公正的信息服务。
|
上一篇:在法治监督体系中更好发挥法律监督功能作用 下一篇:纪检监察机关推动整治涉企执法监管突出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