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老登”——排队等待清算的老登统计大全 |
一句“买你的白酒去吧,老登”,不仅让这个东北方言词汇火爆出圈,更掀开了代际价值观碰撞的浪潮。
“老登”一词,从东北方言中对行为不正经的老年男性的贬称,演变为网络时代对“守旧、脱节、傲慢” 人物和现象的标签。这个词汇的流行始于2025年9月,一位券商分析师在朋友圈怒怼质疑科技股的买方大佬“买你的白酒去吧,老登”,随后迅速蔓延至商业、文化、投资各个领域。 词语背后,是年轻一代对权威的质疑、对说教的反感、对固有权力结构的挑战。从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强硬回应预制菜争议,到艺术家蔡国强在青藏高原的“烟花秀”,再到资本市场“老登股”与“小登股”的鲜明对比,一场对“老登”的清算正在各个领域悄然发生。
词汇演变:从街头俚语到时代标签 “老登”本是中国北方方言,多指行为不正经的老年男性,带有贬义。随着网络传播,它从街头俗语扩展到更广的语境。 在满语中,“老登”原本是对长者的尊称。但在今天的网络语境中,它成了“老而不尊、固执、过气、不合时宜”的代名词。 前几年,中国网民就开始批判“老登文学”、“老登电影”,反思那些只从男性视角叙述男性成长故事,女性只是脸谱化陪衬的文艺作品。此时的“老登”多了一层对女性缺乏尊重的创作立场的批评。 2025年以来,“老登”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任何显得守旧、脱节,甚至带着优越感和说教姿态的人和事,都可能被“老登化”。 英语中与“老登”最为接近的词是“boomer”。这是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的缩写,指二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柯林斯词典》解释这个词时常带有贬义,暗示这一代人“自私和脱离时代”。
商业领域的老登清算 商业领域成为“老登”清算的重灾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案例尤为典型。 当罗永浩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时,贾国龙的反应是立即结束新疆的家庭旅行飞回北京,宣布“我们一定一定会起诉罗永浩”。他自信满满地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结果网友发现的不是现炒现做的锅气,而是保质期长达24个月的冷冻蔬菜。 尤其是西贝儿童餐里的冷冻西兰花,被网友调侃为“给一岁的宝宝吃两岁的西兰花”。面对证据,贾国龙仍固执地解释:“西贝没有预制菜,只有预制工艺”。 百果园创始人余惠勇在回应“水果太贵”的质疑时,表示百果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消费者成熟”。言论引发消费者强烈反感:“花钱买水果,还要听你上课?” 这些案例显示出“老登品牌”的共性:爹味说教与单向输出。这些品牌的掌舵者自认为对市场和消费者了如指掌,习惯于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向消费者灌输自己的理念,而不是倾听消费者的声音。 文化艺术领域的老登现象 文化艺术领域同样未能幸免“老登化”。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的烟花秀成为典型案例。 2025年9月,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合作,在海拔55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脊点燃了名为《升龙》的烟花。尽管主办方声称使用了环保材料并做了科学评估,但公众质疑这种所谓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在高寒缺氧环境中能否有效降解。 蔡国强在烟花秀后的“现场感言”中感谢了牧民配合、感谢“聪明的动物们”帮忙,并称“支持我们在这里大闹天宫”。表述引发公众强烈反感,网友指责:“你这是对话?你这是炸山!” 作家李娟对此怒言“气得编不出标题”,她批评道:“对于所有刻意追求效果,追求规模的艺术创作,我觉得都应该保持警惕”。 她进一步指出:“真正伟大的作品,只是经过大地,从不曾改变过大地”。 蔡国强的烟花秀被批评为 “占有美学”——将张扬着声光电奇观的宏大场面,延伸到了人迹罕至的地带,表达一种征服的快感。这种粗暴冒犯、自以为是的行为,被年轻人视为“登味十足”。 资本市场的老登与小登之争 “老登”与“小登”的划分在资本市场表现得最为明显。所谓“老登股”,指的是60、70后投资者偏爱的传统板块龙头,以白酒、地产、煤炭等传统行业为代表。 而“小登股”则指科技成长板块,如人工智能(AI)、半导体、机器人等。此外,还有“中登股”的代表行业是有色金属、电力设备、生物医药和国防军工。 市场数据清晰显示了“老登股”与“小登股”的表现差异。截至2025年9月25日收盘,今年以来申万行业指数中“小登股”的代表电机、家电零部件、通信、电子涨幅居前。 分别涨74.78%、70.07%、64.64%和53.69%。而“老登股”的代表房地产、银行、食品饮料和煤炭涨幅垫底,分别涨9.19%、3.41%、-5.04%和-5.92%。 从个股看,“小登股”中CPO三杰“易中天”——新易盛、中际旭创和天孚通信纷纷翻倍,年内涨幅分别为357.28%、253.29%、181.85%。而“老登股”中除了银行板块表现相对亮眼外,白酒、地产、煤炭则表现较差。 9月25日,宁德时代市值正式超越贵州茅台,见证了又一历史时刻。截至港股收盘,宁德时代A+H总市值18066亿元,而贵州茅台市值18020亿元。这意味着中国硬科技制造业超过了中国传统消费业,是中国资本市场定位的巨大改变。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老登现象 “老登”标签的流行,反映了社会变化中的代际张力:年轻人质疑权威,也审视既得利益群体,还反感上一代的经验与说教。 这一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在西方,年轻人常用“OK boomer”来回应上一代的说教,意思是“啊对对对”,“您说的都对”。前两年,一名25岁的新西兰女议员因为演讲被中老年政客打断,用“OK boomer”来回应对方,因此在网上走红。 代际冲突的背后,是资源分配与价值观的差异。战后婴儿潮一代被认为是最幸运的一代,他们享受过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同时不用面对高房价以及高失业率等问题。 而当代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以及阶层固化的困境,这种反差导致了代际之间的矛盾。 在商业领域,“老登”品牌的衰落反映了消费者话语权的转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00年前后,品牌营销往往是一种“上行模式”:只要企业能把产品做出来,找到合适的“关键人”,投几次广告,就能把品牌推向市场。 那时候的成功更多依赖于渠道的打法,而不是消费者真实的需求洞察。但随着消费升级、社交媒体普及,话语权逐渐转移到消费者手里,这种老派逻辑便显得越来越脱节。 老登清算的边界与反思 虽然“老登”标签简单犀利,能同时传递出对现实的不满、对既得利益者的讽刺、对上一代和权威的质疑,但过度使用也可能带来问题。 当“老登”太随意地使用,可能带来新的陷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成“新与旧”的对立,结果既可能错过经验里的价值,也难以真正理解复杂的历史与现实。 事实上,并非所有传统事物都应被否定。一些“老登股”虽然近期表现不佳,但其稳定的商业模式、持续的分红能力和深厚的护城河仍具有投资价值。 而一些“小登股”虽然概念新颖,但估值已透支未来增长,存在较大风险。 在文化领域,代际之间也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年轻一代挑战权威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也不应全盘否定前辈的经验和智慧。 真正的进步不是简单的代际更替,而是新老思维的融合与创新。 “老登”一词的流行绝不仅仅是网络热点的又一次轮转。它像是社会情绪的温度计,测量着代际之间的张力指数。当西贝贾国龙坚持“教育消费者”,当蔡国强在高原上“大闹天宫”,当资本市场的老登股被小登股远远甩在身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权力与话语体系的重新分配。 商业世界曾经由“老登”们主导的规则正在被改写。那些不愿放下身段倾听消费者声音的品牌,发现年轻用户正用脚投票。“别做消费者的爹,做他们喜欢的朋友才有未来”。 老登们的队列或许还在延长,但清算的钟声已经敲响。(文/钟联发) |
上一篇:房价背后藏“隐形导演” 链家“阴阳戏法” 下一篇:上海虹桥:群众立法建议直通全国人大常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