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之声
深度关注丨感受生态文明之美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热门去处。随着各类花卉竞相绽放,斑斓的色彩交织成一幅绚丽的画卷。

  成都世园会于4月26日至10月28日举行,主题为“公园城市、美好人居”。世园会之美,不只在于草木葱茏、小桥流水,更在于向世界开启一扇展示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窗口,为推动各国、各地区开展交流互鉴,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提供重要平台。

  中国元素与世界多元文化魅力在本届世园会中一一呈现

  “真是太大了,今天一天步数突破一万五千步,但一日看尽世界园林美景,出片很成功,累也值得!”

  4月27日,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主会场,游人如织。在成都园的竹影红墙前手举单反拍照的四川大学大二学生王斯然告诉记者,自己最喜欢成都园和清迈展园。“成都园把‘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这个概念诠释得恰如其分,川派建筑和山水衔接自然和谐,清迈展园则充满热带元素,水雾缭绕的花草让人一秒穿越东南亚。”

  成都世园会创新采用“一主四辅”会场建设格局,设成都东部新区主会场,温江川派盆景、郫都花卉产业、新津现代农艺、邛崃生物多样性保护四个分会场。在规划总面积3633亩的主会场中,113个规划展园及6个核心场馆实现了五大洲全覆盖,将成都特色、中国元素与世界多元文化魅力一一呈现。

  漫步中华园艺展区,借鉴了颐和园和圆明园的北京园极具皇家园林建筑特色,建筑与花草共同绘就一幅充满北方园林特色的精美画卷;南京园以“吴宫花草,芳竹嘉树”为植物特色,以“文沁金陵”为主题,展现江南园林神韵;厦门园运用百余种凤梨科植物,点缀以绚烂的三角梅,突出南亚热带园林景观植物特色……独具匠心、风格各异的展园,展现出底蕴深厚的中华园艺文化。

  让许多游客印象深刻的成都园,是本次主会场最大的展园,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成都园以“一亭一居一廊”为脉络,东面高山叠瀑,中部水绕民居,西面花趣田野,形成别具一格的西蜀园林景致。

  记者注意到,成都园内处处可见带有成都特色的设计元素,例如杜甫草堂、望江楼、武侯祠等,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展园还将根据季节变换,展示杜鹃、蜀葵、芙蓉、梅兰竹菊等植物。

  “我们希望能够在园艺上展示成都特有的珍贵花卉,同时让大家在看植物之余感受到西蜀园林的风采和属于成都的生活哲学与文化气息。”成都园主体建筑“花居”的主创设计师唐绪勇介绍。

  天府文化,无声融入了世园会的各个角落。紧挨蜀川竹韵花园、横跨绛溪河的竹编桥线条灵动,造型新颖,成为世园会的网红打卡点之一。“竹编桥凸显传统文化与成都地域特色,灵感来自漂浮在水面的竹叶,形态设计则融入竹编轻盈的形态和竹篾灵动的线条。”成都世园会桥梁设计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国际展园中,游客则可领略世界各地人文风采。漫步于法国蒙彼利埃市展园,模纹花坛、法式喷泉、法式长廊等丰富的法国园林景观元素随处可见;苏丹、埃及展园则以古埃及庭院为基础,提取几何、对称、实用性特点,以现代手法结合文化特色及元素形成整体布局。

  “本次世园会把整个世园会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对于各种园艺产品的展示以及绿景园艺景观的打造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主席莱昂纳多·卡皮塔尼奥对成都世园会给予高度评价,“在场的工作人员和参与世园会的人,都可以为本次世园会感到骄傲。”

  据介绍,长达186天的会期中,主会场还筹备了“世园十二乐章”等9类1000余项游客互动体验活动,让广大游客体验一场光影交织、五感共鸣的独特旅程。

  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筹备、建设、运营等各个流程和环节

  “绿色低碳、节约持续、共享包容”——这一办会理念是本届世园会的一大亮点。

  “本届世园会编制出台了《低碳管理方案》,为世园会创办60多年以来的第一次。”成都世园会主会场总规划师黄聪介绍,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筹备、建设、运营等各个流程和环节。

  世园会主展馆旁,是湛蓝澄澈的绛霞湖。微风的吹拂下,明亮的湖面荡起层层波纹,引得游客驻足静赏美景。

  “绛霞湖三面是原生态地形,一面是人工构筑的堤坝。”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蒋胜银介绍,绛霞湖的建设是在两级台地地貌基础上,依山就势营造了上下两湖,大幅节约了工程挖方,湖中还构建了动植物水生态系统,让湖水得以自行净化。与绛霞湖类似,主会场在设计时更多维持原有地形地貌,发挥原有河道、湖泊的水生生态功能,保留100多类乡土树种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从建材、供能及雨水收集等20多个环节,成都世园会建设全面落实“低碳”举措。例如,主展馆的设计建造中,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让建筑能兼顾夏季遮阳与冬季集热,减少运维能耗,同时引入湖面低温度新风,降低空调使用能耗。其他各场馆则分别采用小型空调系统、光伏玻璃、复合材料保温墙体等新型绿建技术,实现降低碳排放的总体目标。

  成都世园会主会场上,有一座标志性建筑——锦云楼。锦云楼以李白《登锦城散花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设计理念,建筑方式则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

  “这里面的每一根钢构件都是在加工厂提前进行了数字化建模,使用焊接机器人,工效提高了3倍以上,充分践行了世园会绿色低碳的办会理念。”中国五冶世园会项目钢结构生产负责人王璞介绍。

  绿色低碳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技的强有力支撑。本届世园会运用的前沿科技,为游客带来一场未来园艺盛宴。

  行走在会场中,许多颇具科技感的配套设施引人注目。草丛中,常常出现写有“呼吸式捕蚊机”字样的绿色设备。“这一设备采用世界首创呼吸式灭蚊技术,在封闭空间或流动空气中的灭蚊率都可达到95%以上。”据绿碳未来(四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严文明介绍,该设备接通电源后能24小时连续工作,一天耗电量在1度以内,在封闭空间可以覆盖1000平方米的面积,在开放空间可以覆盖500平方米的面积,相比传统灭蚊方式,具有无污染、低碳低能耗的特点。

  在锦云楼的壹丁咖啡展位,游客还可以品尝到全程由机器人制作的咖啡。“游客使用手机扫码点单,选择自己喜好的口味并下单后,机器人两只粗壮的机械臂就会灵巧利落地运转,研磨咖啡豆、接取咖啡萃取液、对准杯子拉花……很快,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就可以送到手中。”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成都东部新区航空和口岸经济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世园会期间,主会场计划植入无人机餐饮配送、远端购物、应急医疗、失物集中快领、低空延时全景摄影等特色应用场景。“我们计划在主会场打造6条航线、12个站点进行无人机配送,基本覆盖园区主要场馆,在助力科技世园建设的同时,为低空经济在近机场区域发展探索路径。”

  “在中国,不管是街道上的建筑,还是交通工具,或是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新科技,都处处体现了中国正追求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莱昂纳多·卡皮塔尼奥说,“中国对未来规划的方向是正确的,我相信中国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

  “永续利用”的成都世园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举办世园会,不仅在于会期时的“高光时刻”,更重要的是实现“园城融合,永续利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成都世园会关注的问题。

  黄聪介绍,在规划、设计之初,世园会的后续利用就已经被考虑,该团队规划的宗旨是“不规划任何一个后续不能使用的建筑”。

  “这里是展会期间的花卉展览大厅,会后将转换为东部新区文化艺术中心。”在主展馆面积最大的展厅,成都世园会主展馆设计团队领衔设计师肖波介绍,项目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到会时会后的气质兼容,展会期与展后利用平顺转换,资源有效利用,避免大拆大改。

  “包括会场中的各个驿站,哪怕是一个200平方米小建筑,在世园会后也会植入新的功能,实现园区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黄聪说。

  据介绍,今后世园会将与各个产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比如,通过和教育研学产业结合,让不同地方的学生来观赏园林,了解植物花卉,打造“世园会+科普教育”的新场景。

  “会后,成都东部新区还将联动世园会主会场丹景台、三岔湖等山水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多元化产业和消费场景,并植入文化艺术、教育运动等元素,培育国际文旅消费场景,建设城市生态绿心,实现价值转化。”成都东部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莱昂纳多·卡皮塔尼奥看来,成都世园会将把世界各地的人们带到中国,进而了解这里的绿色发展,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待世园会结束,诸多遗产将继续造福成都,比如绿色的公园(场馆),以及在人们心中种下的绿色的种子。”

  城市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乡建设,持续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推进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建设,大力推动城市绿化,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覆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十年前的39.22%提高到现在的42.69%,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十年前的11.8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15.29平方米。《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规划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推动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当今世界仍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积极承担与发展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同各方加强生态文明对话,就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园艺是人类智慧与自然风光的结晶,也是文明对话与沟通的桥梁。通过成都世园会,我们既可以充分感受植物花卉的奇美、园艺文化的魅力,也可以理解中国传统的自然观,感受14亿多中国人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上一篇:新质生产力的法治保障研究    下一篇: 陕西西安开展点题监督 精准施治纠“四风
反腐动态
人民日报评论员:激发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
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人民日报评论员:继续用好历史经验,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人民日报社论:矢志不渝奋斗 推进复兴伟业
中央纪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国庆中秋期间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严纠治“四风”的通知》
强化政治监督,推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答卷
镜头记录
拖欠工程款:政府需要解决老人遗留问题的责任
多批医用口罩不合格,湖南康之健被罚48万元
产品与获批内容不一致,天津喜诺生物被罚278万
因生产未注册医疗器械,天津索玛科技被罚63万
重庆药监公布医疗器械不合格名单,涉河南艾尔乐等9家企业
一次性防护服不达标,重庆上坤医疗器械被罚近40万
违规发布医疗广告,北京欢乐分享口腔门诊部被罚4万元
安徽省公布3批药品不合格,协和成制药“上榜”
廉政教育
加强提示提醒、监督检查、通报曝光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答记者问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丨强化作风教育 筑牢思想堤坝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压实责任破瓶颈
压实责任促进担当作为 破解基层监督难题
云南通报3起违规吃喝典型问题
以竹倡廉 清竹润检
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制度根基
推动党的纪律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廉政法制
最高法发布第九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河北公安交管部门推出十项措施服务旅游经济
基层巡查织密基层监督网,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征程
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直属单位纪委监督执纪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今年以来110万余人次青年志愿者参与基层普法
最高检、生态环境部、公安部联合举办2025年生态环境领域刑事案件办理培训班
中央纪委     全国人大     中国政府     中国法学会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简介|人员查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7号院
京ICP备18038203号    注册证号:100036   备案证号64195043-004-12-14-2  咨询电话:(0)18510077231〈只接收短信〉
Copyright 2015-2021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   AllRights Reserved   中心执业律师:杜吉森